有一種開心,叫死心
「姍姍」 深夜十點,陪你讀書,美好的生活方式。好書/故事/文章/電台/美學。微信公眾號: duhaoshu,微博@十點讀書
十四五歲的時候,我跟父母的關係特別緊張,尤其我爸。我爸年輕時的理想是考上武漢大學,但因為家裡窮,他初中畢業讀了技校。 到我上初中的時候,他開始把夢想移置到我身上。每天早晨五點半叫我起床背單詞。 一見我就陰沉着臉說:「再不好好學習,以後只能掃大街了。」 但我根本不在乎掃大街啊。你們大人整天歌頌勞動,為什麼一轉頭就跑去黑人家,好像比殺人放火更不堪。 有一段時間,我跟我爸像仇人一樣,他見到我就嘆氣,我則根本不想見到他。 初三上學期,我數學考了24分。 我爸開完家長會,忽然買了一隻燒雞,全家人很開心地吃了雞。 第二天,他破天荒沒叫我起床。 我自己起床后,看到他正坐在桌子前面,邊聽廣播邊吃我媽下的陽春麵。 吃完就去上班了,下樓的時候還哼着小曲兒。 從那以後,我爸對我採取了放任的態度。 我高中談了個男朋友,個子矮長得挫,作為顏控的我媽焦慮得睡不着,我爸淡定地說:「放心吧,他們成不了。」 他這種態度給了我很大的自信,後來我學渣逆襲,考上了武漢大學。 後來我一直覺得父母開開心心地過好自己的生活,對孩子也一種好的教育,至少你讓他發現人活着是件很有意思的事,他才願意好好地努力,好好地活着。 我工作后,有一天忽然想起這件事,好奇地問我媽,我爸是怎麼就想通了,或者是誰指點他了? 我媽一邊給花盆裡的茉莉花換土,一邊隨口答道:「什麼想通不想通,你爸就是對你死心了。」 那是第一次,我發現「死心」是一件很偉大的事。 後來接觸心理學,我開始明白為什麼人一死心,就會開心。 所謂死心,就是對他人不再抱有強烈的期待。 生活中絕大多數煩惱,是期待落空造成的。 大家都是平常人,過柴米油鹽的小日子,覺得這不順那不順,無非是對他人抱有期待,沒被滿足就覺得受傷害。 但每個人,即使愛人、子女,也是獨立自由的,人家憑什麼去滿足你的期待? 以前有個同事,總跟我們抱怨她婆婆。 當時我還沒生孩子,每天聽她的抱怨,對我真是最佳的絕育廣告。 後來她產後抑鬱去看心理醫生,接受了大半年的諮詢,慢慢可以正常地跟我們聊聊電影、服裝,談談工作、未來。 有同事問她怎麼好久沒說婆婆壞話了,她說:「我已經死心了,她愛怎麼搞就怎麼搞」。 也奇怪,自從她隨便婆婆怎麼搞,婆婆反倒偶爾問問她的意見,也會主動學習一下新的育兒知識。 為什麼非得我們死心了,世界才重新美好? 因為我們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,也放下了改造對方的執念,放下了「你應該怎樣,不然就是不愛我」這種聽上去好有道理其實狗屁不通的理論。 「因為我愛你,你就應該聽我的。」 「因為我是你父母,你就應該承擔我們未盡的理想。」 「因為你是孩子的爺爺奶奶,就應該為了孫子孫女改變多年的生活習慣。」 雖然這些不甘心、不合理的要求,都被包在「愛」的外衣下面,但你包裝得再漂亮,還是一坨屎。 期待與被期待的人際關係里,天然帶着緊張感。 人類最愛什麼?自由和自我。 違背人類本性的關係都很難快樂,也很難持久。 我一個朋友,年輕時想嫁富二代,一直沒碰上,30歲嫁了她眼裡的潛力股,決定親手培養富一代。 結婚7年,男人創業3次都沒成功。 第8年,她終於死心,自己跟閨蜜一起開了個包子鋪。現在她主外,男人主內,下班就回家陪孩子寫作業。 「喜歡錢,就自己去賺,這個道理明白的太晚了。」她說。 父母與子女,太太與丈夫,你與你暗戀十年八年的男生,所有糾纏不斷,讓你痛苦的關係,你試着死心一次,很多事情都能想明白了。 只有對他人死心,你才能把關注的焦點移回自己身上。 而我們終其一生的努力,真正能夠把握的也不過是自己的喜怒哀樂。 自己終是自己,他人終是他人,夫妻一場也好,母女一場也罷,不過是陪伴着,走過一程,誰也成不了別人,誰也放不下自己。 李誕說: 人生最重要的時刻就是你突然發現自己是錯的那一刻,是你轉變觀念的那一刻。 人的意識實在是太深了,為了維護自己的意識人類可以做出很多可怕的事情,如果你能從根本發現自己原來沒有那麼對,整個人生進程都會有質的改變。 學會對他人死心,可能是對自己有信心的開始。 即使與你關聯的所有人都是渣,你也可以把自己活成一朵花。 所以就這樣吧,涼薄而熱烈地活着,只有別人的不優秀才能襯托你的優秀,你幹嘛一天到晚想改變別人? 艾小羊,複雜人生的解局人,品質生活的上癮者,專治各種不高興。代表作《我不過無比正確的生活》。公眾號:艾小羊生活會(ID:qimeixiaoyang),微博:有個艾小羊 |
(本文來自網絡分享,不代表本站觀點,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處理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