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抱歉,暫無播放信號
歡迎點擊以下報錯按鈕提供直播網址
相關推薦
>陝西秦腔頻道在線直播。
秦腔(Qinqiang Oprea,或Qinqiang)又稱亂彈,源於西秦腔,流行於我國西北的陝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寧夏、新疆等地,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,所以又叫“梆子腔”,俗稱“桄桄子”(因以梆擊節時發出“恍恍”聲)。2006年5月20日,秦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2007年6月8日,陝西省西安秦腔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佈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。
秦腔的起源
秦腔,是起源於古代陝西、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,是在中國古代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,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,因周代以來,關中地區就被稱為"秦",秦腔由此而得名,是相當古老的劇種。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,又叫"梆子腔",因以梆擊節時發出"恍恍"聲,俗稱"桄桄子"。清人李調元《雨村劇話》云:"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,有秦腔。始於陝西,以梆為板,月琴應之,亦有緊慢,俗呼梆子腔,蜀謂之亂彈。""亂彈"一詞在我國戲曲聲腔中的含義很多,過去曾把崑曲、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"亂彈",也有曾把京劇稱為"亂彈",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,如溫州亂彈、河北亂彈,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、為主的梆子腔系統的總稱上。